抗疫路上,我們在一起!
當前上海疫情防控進入了最吃勁時期,徐家匯和佘山科技園區兩個主園區封控期內,如何保障基本運轉?吃飯、睡覺、洗澡、出行、保潔等一系列問題怎么辦?
有一群人默默堅守,無私付出,一人承擔多倍的工作量,守護我們正常工作和生活運轉,讓我們一起“定格”封控之下,這群最可愛的人,默默“守護”上海天文臺的故事。
一、“疫”往無前,逆“封”而上
在得知園區即將進行封閉管理的時刻,臺黨委書記、副臺長侯金良就搬進了臺里,“以臺為家、以地為床”,與在臺住宿人員同吃同住。3月29日,上海天文臺組織完成了徐家匯園區和佘山科技園區住宿人員第二次抗原檢測。
侯書記來到現場指導抗原檢測組織工作,并詳細了解食堂供應情況。侯書記代表臺黨政班子向堅守科研一線的職工、研究生表達了關心與問候,詳細了解科研進度、學習安排和園區生活等情況,對大家為保障科研任務駐守園區的奉獻精神予以肯定。為做好信息統計與排查,侯書記帶領綜保處工作人員對職工、博士后、學生房間逐一進行排查與核對,確保篩查期間“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在佘山科技園區,佘山工作站常務副站長潘紅鑑也逆“封”而上,他率領佘山后勤保障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群策群力,做好后勤保障。封控前期,佘山科技園區向屬地申請了一張臨時通行證,用于園區的緊急保障。封控后,后勤人員“疫”往無前、堅守崗位,對各個站點進行檢查,保障各站點的安全穩定運行。
二、抗疫有你,最美志愿者
在兩個園區封閉期間,臺里住宿的職工和研究生自發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隊伍。綜保處錢曉敏成了封控期間徐家匯園區的“大管家”,領取與發放防疫物資、排查統計人員信息、聯絡協調居委會,處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史弦、呂行、狄逸煥、孫長嬪、鄭景輝、王志超、曾琪等人,他們組成了最美志愿者隊伍,協助組織核酸檢測和抗原自測,幫助統計用餐信息,為大家送餐。正是一個個美麗的身影,構筑了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志愿服務精神。
附件下載: